哈佛博士馬英九


  六月二十三日召開的「多體制國家研討會」,是要探討二戰後因美蘇兩極對立造成的分裂國家的法律地位問題,包括了東西德、南北韓、南北越、南北葉門,以及海峽兩邊的中國問題。會議是由馬里蘭大學國際法教授丘宏達推動,當時甫獲取哈佛大學法學博士的馬英九,時任馬里蘭大學法學院的研究顧問也參與幫忙,因此,我又見到了這位英俊挺拔的學長,記得他告訴我即將返國服務,很快就會在台北見面。

  會議是由著名的國際關係大師篤意志(
Karl Deutsch )發表開幕演講,我對這位學者的著作拜讀甚多,非常崇拜,能夠聽到他的演講當然非常興奮。沒想到他個子不高,貌不驚人,實在很難和他的學術地位聯想在一起。其後的研討會主軸,主要針對分裂國家的「承認」問題,進行討論,但問題的癥結仍是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的差距,也是政治學始終無解的難題啊!

  會議結束後,我先到波士頓的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一遊,再到芝加哥探訪在伊利諾大學任教的妹妹,並與老同學邱義仁、吳乃德見面。之後,又專程飛到匹茲堡,看望流放在外的周天瑞,當時他就讀匹茲堡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但心思仍放在新聞事業,所以當他聽說余先生想到美國辦報,可是非常興奮。在離開美國的前夕,有人介紹當時任職新聞局的黃肇松與我見面,他是受余先生之邀,也要參加時報的工作。記得我當時對他說:「時報適合有才華的人,但有才華的人不一定受得了余先生的領導風格,因為他是善變的領袖,你若不能配合他的步調,恐怕很難生存。」

  我在美國考察心得是,美國華人報業市場是針對第一代的移民,他們不習慣讀英文報紙,所以有需要從華文報紙得到相關資訊,但海外移民會受到意識型態的影響而選擇與其立場相近的媒體。當時海外報紙媒體的光譜是很多元,聯合報在美國投資的世界日報已佔有不少的親台的市場,台灣時報吳基福在美國創辦的遠東時報及高雄工商校長陳韜創辦的國際日報,也已經在旅美台僑中爭取到部分市場,相對的,親中共的中報、北美日報也取得左派的讀者,換言之,在有限的中文報市場中,似乎看不到有什麼未開發的處女地。在與海外學人請益時,他們也不看好中國時報來美辦報的計畫,我抱著沉重的心情返國,直接面見余先生報告。


為什麼不買華盛頓星報?


  余先生聽到我的負面報告,非常不高興。他說:「此事我已經向經國先生報告,他已經同意了。他問我的人事,我提出由陳裕清為總主筆,傅建中為總編輯,你是副總編輯,他很滿意這安排,不能因你的看法而改變。」當時我年輕氣盛,立即反駁他說:「你為什麼不去買下華盛頓星報?我看只有英文報紙才有市場。至於美國,我也不想去,有負您的期望了。」(事實上,韓國人文鮮明買下華盛頓星報,改名為華盛頓時報,迄今仍有影響力)余先生倒是很有風度的回我說:「既然你不想去,那就算了,我另外派別人去。」我就告辭了。

  過了兩天,余先生邀請了總編輯張屏峰、專欄組主任金惟純與我到「小統一牛排館餐廳」吃晚飯,當場就告訴我說:「你不想去美國,惟純可以去,我就派他去,還有卜大中、詹宏志等人都表示願意去美國辦報。」這似乎是向我「示威」,你不想去,想去的人多得很。我當然了解他老人家的心理,其實我也很遺憾有負余先生的期望。但事後證明,我不去美國是對的,美洲中國時報在言論上得罪當局,被迫於一九八四年停刊,外放出去的同仁很多都失業或轉行了。

  我回絕了余先生派去美國的命令,使我在他心目中己經是不聽話的部屬,我猜想以余先生的個性,遲早是會被整肅的,因為時報的人事變動,可是家常便飯,還是早做準備。所幸,當時我在補習班已成為王牌名師,月入頗豐,經濟上沒有後顧之憂。這使我更深刻體認到馬克思所說的,有了經濟基礎,才有意識型態的自由。

  然而余先生當時所有心思都放在美國報的創辦上,也沒對我有什麼動作。九月中,他就赴美指揮新報作業。台北中國時報派女兒余範英擔任採訪主任,鄭淑敏兼任金惟純留下的專欄組主任。由於余先生不在國內,台北時報雜誌可是西線無戰事,輕鬆愉快了一整年。


再上連戰老師的課


  九月開學,我選修連戰教授開授的「近代西洋政治思想史專題研究」。上課第一天連老師著深色西裝進入教室,發現只有我一位選修這門課,但依然開講,就好像對很多人授課一樣,在秋老虎的氣溫下,滿頭大汗,下課後,我就到教員休息室向連老師建議,即然只有我一人選修,何不到連老師的辦公室去上課,當時連老師是擔任行政院青輔會主委,辦公室坐落在青島東路與林森南路交會口,離徐州路法學院很近,連老師考慮了一下,就答應了。於是,我有緣和連老師一對一的上了一年的課。

  連老師上課很認真,不會閒聊私事。他從洛克、孟德斯鳩、盧梭三位近代民主思想談起,一直教到黑格爾、彌勒,就是不討論馬克思,顯然還是有忌諱。在眾多的思想家中,我感覺到他最欣賞英國保守主義大師柏克(
E.Burke 因為柏克強調審慎(prudence)的美德,反對自由主義把人類理性無限的擴大。但連老師教到德國首相俾斯麥時,引用其名言:「政治是可能的藝術」時,我隱然感覺到他其實還是有扭轉坤,改變時勢的企圖,惟其手段的運用,是謀而後動的。

  每週一次的上課,是我最期待的事,上課時不僅能聽到連老師對近代政治大師的臧否,課間也可以喝到好的咖啡。只可惜連老師的謹言慎行,讓我無法得到任何政治消息來源。我兩學期的報告,一次是以現代政治及經濟大師海耶克為主題,一次是探討菁英民主理論的思想,皆獲得九十以上的高分。


中華民國政治體系的分析


  從九月開始,我已經進入博士班的第四年,許多老師都認為我在報紙媒體上表現不錯,相對的,很難兼顧到學業,有不少的師長與同學對我的學術表現多少有所質疑。因此,我決意利用一年的時間來寫一本學術著作,這想法促成我開始《中華民國政治體系的分析》的寫作。

  過去對中華民國政府的教科書都是由憲法及政治制度的傳統研究途徑入手,並沒有人從系統途俓探討整個政治的動態運作。我是第一位採用美國比較政治大師艾爾蒙(
G. Almond)的「結構功能」理論,來介紹台灣的政治組織及政治行為的人。在清晰的分析架構下,我將台灣的政治環境,政治體系的輸入功能與政治體系的輸出功能,一一研究,整理了國內外學者專家的著作、論文,分章寫作,經過九個月的寫作,終於完成了約三十萬字的著作,交由時報文化出版。沒想到這本學術著作居然成為暢銷書,短短一年就再版了五刷。我的老師也對我的著作,予以高度的肯定,使我取得博士之路向前邁進了一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nfran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