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不與ABC來往


  孩子的朋友有白有黑,大部分都是學校的朋友,在校園裡互動,下課就要看機緣,比較難成為好朋友。美國滿注重家庭,有時是家庭間的聯誼,若父母不與老外交往,小孩就很難與他們交朋友,還是有種族隔閡,很難打破。兒子跟美國孩子的交往還算好,就是不跟
ABC來往,因為他們長得是中國人的臉,講的是美國人的話,交中國人有中國人的方式,外國人有外國人的方式,面對一個長得一樣的人卻要講英文很不自在,碰到老中當然會想講中文。兒子交的朋友大部分還是台灣去的,在教會兩百多人裡,台灣去的學生有幾十位,從小留學生、中留學生到大留學生都有,這些人比較容易交往,有相同的話題談談,在公館吃冰,到西門町買東西,講一樣的話,有相同的思維與經驗,自然成為好朋友。


陪讀的人,也要會英文


  當然,對小留學生來說,美國也不都是天堂,第一年最大的問題是語言,太多俚語是我們正常教學時不教的,更不要說髒話,書翰剛開始根本不曉得他們在講什麼,不過一、兩年就好了,我發現台灣來的,即使是不唸書的孩子,也是一、兩年之後就可以適應,很快就滿口俚語。其次就是讀書,美國孩子從小還是強調閱讀,他們中產階級家庭父母看的書比我們多很多,小孩看書比例也高,字彙能力比我們強。他們小鬼可以拿厚厚一大本
《哈利波特》或《星際大戰》閱讀。我兒子回家還是看金庸武俠小說,這是最大的差別。

  我當然期待書翰看英文書,學校也讓他把教科書帶回家,他們的書編的真好,銅版紙、彩色印刷、精裝,問題是誰來陪他讀?這就牽涉到父母能不能幫忙的問題,如果媽媽自己不懂英文怎麼幫?很多人以為把老婆小孩送美國就好,其實,老婆是關鍵,多少要會英文,才能應付。

  台灣的孩子出去如果不想上學,可能是同儕的問題,說不定是被欺負,有些孩子內向,又因為語言不好不知道怎麼反應,這時候家長很重要。我所以強調小留學生最好去寄宿學校住校,就是全校都一樣,沒有下課問題,反正都在學校。另外一種就是有家長陪,現在台灣去的留學生很多都有媽媽陪,問題是,媽媽若不懂英文,不能與老師溝通,只是去幫忙燒飯、開車,就失去陪的意義了。會英文的媽媽可以去學校作義工,去圖書館幫忙,或當校外活動的義工,父母參與學校活動才會知道孩子在學校的情況,孩子若不想上學,家長很快會知道原因。

  我們認識一個姓蔡的台灣學生,阿姨與姨丈在當地開餐館,媽媽特別買了公寓陪孩子在那裡住了兩、三年,這位媽媽因為是跳機留下來的,後來回台後就不準再入境美國,孩子只好單獨留在那裡。蔡同學的媽媽花費那麼多苦心把兒子帶出去,可惜因為本身英文不好,比較難照顧到孩子生活起居以外的事情。蔡姓同學就有交友的問題,媽媽因而非常依賴教會。

  語言文字之外,另一個問題是文化差異。美國人非常客氣,見面一定打招呼,但很難深交。在俱樂部可以聊兩句,但家是他們堡壘,我們進不去。社區或美國家庭的活動,你就算去了也很難打進去。像我們的小孩其實也寂寞,下課拼命騎腳踏車,繞社區好幾圈,卻找不到朋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nfran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