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檢分立的論述


  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我擔任主筆約兩個月,終於有機會上陣,寫了一篇社論「司法審判與司法行政應分離」,主張應將隸屬於司法行政之下的地方法院與高等法院,改隸於司法院。即仿效美國三權分立的體制,將司法行政的功能獨立成立司法部(Department of Justice)
,蔣經國總統注意到這篇社論,並交司法院院長黃少谷參考。黃少老又是余先生的好友,來電稱讚有加。余先生大樂,立刻召我到他的書房,說我做了一件大事,影響深遠。

  其實,在當時是因為「一體改隸」與「推檢分立」兩派意見勢均力敵,媒體輿論適時介入,才能造成旋乾轉坤的效果,沒想到,我的一篇重拾孟德斯鳩《法意》的牙慧,居然改變司法制度的結構,真是非所料及的。其後,政府果然將地方法院與高等法院改隸司法院,而將司法行政部改名法務部,並於一九八○年五月成立法務部,李元簇為第一任法務部長。

  我的一戰成名,在「濟濟多士」的時報新人中,脫穎而出。三月余先生調我到《時報周刊》海外版,接替江春男,擔任副總編輯。當時的總編輯是余先生由《聯合報》挖角來的黃年。黃年是政大新聞系畢業的才子,文筆銳利,自許為「積極的第三者」,即在國民黨與黨外人士之間的知識分子建言的角色。但黃年帶部屬有若帶兵,非常強調團隊精神,這作風對於自由慣的我,是很難適應。所以,我很快的就以消極的不上班,以為回應。

  意外的是,五月初余先生把黃年調到中國時報專欄組,黃年就以「志趣不合」,向余先生請辭,並立即回到聯合報上班。倒是黃年由聯合報一同帶來的政大同學金惟純,卻決定留在時報,余先生因此重用金惟純,升任為專欄組主任,金惟純是歷史系畢業,在政治態度上也是國民黨的改革派,相較為人處世較剛烈的黃年,溫和圓融,所以,很快就得到余先生不次拔擢,賞識有加。

  當黃年調到時報編輯台的時候,余先生調卜大中為《時報周刊》海外版的總編輯。卜大中是政大外交系畢業,當時就讀政大政治研究所博士班,在報社裡是公認的才子,為人風趣幽默,才高八斗。所以很短時間內,就從特約撰述躍升海外版總編輯,成為我短期的上司。



時報周刊海外版


  余先生面對斷交後的政局,有他深謀遠慮的想法,但很少人會猜到他將往海外發展。他佈局的第一步是聘請鄭淑敏為《時報周刊》國內國外兩個周刊的發行人。鄭淑敏是成功大學外交系的高材生,留學比利時魯汶大學,獲碩士學位,嫁給前美國駐華新聞處長克拉克(
Bob Clark),在台灣藝文圈是有名的才女。她的朋友林懷民、許博允、蔣勳、奚松、馬以工等、皆是活躍於台北藝壇的菁英,她本身的藝術涵養及文筆,都足以擔任一流媒體的領導人。所以,當外界傳出余先生要聘鄭淑敏為時報周刊發行人,都寄以厚望,認為她將使原本八卦取向的雜誌,賦予更多的文化品味,只是沒想到余先生有別的考慮。

  六月中旬,鄭淑敏來報社走馬上任,打扮令人驚艷,美麗之外,亦有威儀,不愧是見過外交大陣的時代女性,我很快的就與這位「新老闆」,建立很好的工作關係,但是卜大中似無法適應女性主管,兩人的矛盾磨擦,使卜大中很快就被調走,結果是鄭淑敏任發行人兼總編輯,完全掌握控海外版的編輯人事。由於余先生的充分授權,加上鄭淑敏用人是唯才是問,所以在很短時間內,海外版編輯部吸納許多日後獨當一面的俊彥,如王力行、楊志弘、耿榮水、黃輝珍、吳弋卿、鮮正台等,也培養了許多著名作家,攝影家如林清玄、李利國、林柏樑、關曉榮等,這使海外版的影響力大增。鄭淑敏的領導是採取目標管理,強調目標的達成,並不注重形式,這非常適合我的個性,所以我們合作了四年之久,這在人事變動極大的時報中,可謂奇蹟。

  《時報周刊》的國內版,總編輯簡志信是將這份大開本的綜合雜誌,成功打入大眾市場的大功臣。他非常敏銳的掌握台灣中產階級崛起後,休閒時代來臨的趨勢與時尚,使這份周刊兩年不到,銷量就上衝到十萬份,與聯合報系的《民生報》打對台,毫不遜色,也是余先生面前的大紅人。簡志信似乎並不能接受新發行人的出現,鄭淑敏也不願破壞同事的情誼,最後,鄭淑敏將精力全部投入海外版的編務,在國內版則是單純發行人的角色。

  鄭淑敏在觀念上兼具全球化與本土化的思考,反映在編輯方向上很能掌握當時的政治變遷,主張本省菁英在中央決策圈的權力分配,應更符合比例原則。因此,我們的政治版面經常訪問政壇上的本省菁英如李登輝、高育仁、郭婉容等代表性物,也隨時掌握黨外人士的動態,例如黃信介、黃順興、康寧祥等人的政治想法,也能持平的出現在海外版上。這使《時報周刊》海外版在美國華人的輿論市場,逐步受到重視。

  因中國時報媒體人的身份,我在採訪上得到不少的便利,又因為雜誌的性質,能夠對名人進行深度的訪問。因此我擔任副總編輯的三年間,有機會與許多的政治人物進行專訪,在印象最深的有李煥、林洋港、李登輝等人。


李煥、林洋港、李登輝的印象 


  訪問李煥的時候,他正因中壢事件而辭去黨政要職,李煥被調到中國電視公司擔任董事長,是坐領高薪的閒差。原本李煥只答應我訪問他半小時,沒想到一聊就是兩個多小時。我事先就做了功課,從政治發展的角度,先肯定他對台灣民主化的努力,從這課題切入,就切中李煥的孤臣孽子心理,他推心至腹的敘述對時局的判斷,直指台灣非走向改革開放不可,否則無法得到美國及西方世界的支持,展現他深思熟慮的思維。

  當時林洋港是蔣經國最重用的台籍菁英,面對本土化的潮流,將他放在省政府擔任省主席,因應人數倍增的黨外省議員。當我訪問這位鄉土味十足的台大政治系學長,先從薩孟武老師談起,一下子就進入情況。他開玩笑說,當年家中務農,農忙時就蹺課,還是同學幫忙抄筆記才勉強過關。林洋港聰明絕頂,又有領袖氣質,言談中展現楚霸王問鼎中原的氣勢,可是從政治的角度來看,他已經有功高震主的態勢。難怪蔣經國在選拔接班人時,不願提名他為副總統,而用沉潛致遠的李登輝。

  說實話,訪問當時台北市長李登輝的經驗並不怎麼有趣,事先就要將訪問題目交給秘書長馬鎮方,見面訪問行禮如儀,照本宣科,顯示李登輝在邁向權力高峰時審慎小心的一面。但訪問完畢後的短暫交談,我感覺到李登輝是好學不倦的讀書人,他對時局變化的觀察,來自於廣泛研讀日本一流雜誌及報紙的資訊,有別於林洋港豐富人際溝通,展現更深邃的思維。果然,李登輝有德川家康的忍術,後發先至。

  除了政治版面堅持開放改革的路線,在社會及藝文版面更展現鄉土取向的風貌。在主編林清玄的設計下,台灣鄉土文學以更人性、更溫馨的文字呈現,較少階級意識,卻多了庶民日常生活的純樸與真摯。再加上幾位優秀的攝影如關曉榮、林柏樑等,將台灣農村、漁港、山莊等真實面貌,以社會關懷的視角予以再現,更有一番視覺傳播的意含,喚起海外遊子的鄉愁,更擴大了刊物的讀者群。

  事後發展才顯示出余先生的高瞻遠矚,他是要透過鄭淑敏與《時報周刊》海外版為未來的《美洲中國時報》鋪路,難怪他不惜成本的擴編海外版的編輯部。當時只要我介紹的媒體人才,余先生都毫不猶豫的聘用,目的就是為進軍北美而儲備幹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nfran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