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寫在前面

  赴美當小留學生之前,彭書翰在台灣是個成績不上不下的國中生,小學階段原本功課還不錯的他,上了國中以後因為數理追趕不上老師的進度,一班五十人,只能排在二十五名到三十名,功課從未大好過,也不曾大壞,總是掛在中間。

 

班上學生分四類


  當時老師把班上學生分成四類,第一類是會念書的乖學生;第二類是會念書又會鬧的;第三類是還有一點機會上後面一點公立高中的;第四類則是完全沒有機會的。彭書翰屬於第三類,就是有機會考上後面一點公立高中的那種學生。到了他國三離開後,班上已從四塊改切成三塊,學校把每一班最後的百分之十切出來,另外開一個後段班。如果他繼續留在台灣,國三時就是班上三類學生中,最差的第三類。


  為了不讓會吵鬧的學生影響成績好的學生,班上的座位安排也有學問。整個教室分為前半部與後半部,成績最好的坐中間,窗旁、牆旁都是最差的,老師把精力集中在中間那群人,兩旁就忽略。 


  作為一個成績不上不下的學生,彭書翰的坐位不在最中間,也不在兩旁,但他說這樣自己可以更清楚感受到成績在前與成績落後兩種人的心情,有些時候前面的同學看不到後面的同學,沒有同理心,他卻能同時感受到。多年後他曾跟一個當時屬於第一類的國中同學聊天,談到當年的生活,那個同學試成績好到可以保送建中的那種,學校老師都對他非常好,所以只看到國中的好。兩人談著談著,好像他們讀的不是同一所國中。 

  不上不下的學生,老師還是會給關注,但明顯地不如前段學生,但也不會像後面的學生那麼慘。彭書翰就乖乖地當中間的普羅大眾,表現得很平凡,人緣也沒特別好。學生中總有出鋒頭與邊緣人物,他既不敢出鋒頭,也沒讓自己變成邊緣人物,就是在中間,尋找屬於中間的好處。  

 

不是考試就是被打


  國中階段的主要生活就是考試與被打。國一上學期每周有周考,一考完就排名,老師會為每個人訂標準,然後依照成績打人,通常是差一分打一下。彭書翰發現老師還有一些管理觀念,不同科目分數標準不同,像他歷史、地理、國文、英文比較好,數學、理化很差,打人標準就依據程度來定,每科都不同。國二時有一次周考,七科科目中數學、理化兩科考卷發得較晚,彭書翰立刻擠上第四名,等數學理化考卷發了,就掉到二十幾名,因為兩科加起來不及格。 

  彭書翰說,他數學從小學就差,國中老師教太快,一下子沒抓住要點,成績更糟。他後來回想發現,有些東西其實很簡單,不知道當時為什麼不懂,可能是年齡的關係,腦部發育、學習能力都還沒跟上教材,而且老師要在聯考前把教材教完,所以三年的東西在兩年半內就得教完。數學通常是有連貫性的,一環扣著一環,前面不會後面就接不上,差距會越來越大,除非找人補習,否則就完全跟不上。理化也是一樣。 


  老師可不管什麼腦部發育或進度太快,反正考不好就是打。國一的導師師大剛畢業,年輕氣盛,班上同學剛好又皮,老師在挫折之餘,有時會把脾氣發在學生身上。如果老師情緒有波動,或者跟女友分手,大家就要提高警覺,他很可能會把氣出在學生身上。反正天天考試,只要把標準提高,就可以藉機打學生一頓,在力量不對等的情況下,學生們只能乖乖承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nfran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